2008/12/29

吳澧培: 相互尊重--海峽兩岸和諧所欠缺的要素

This speech was delivered at the conference in October 2006, Global Securi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Taiwan Straits: The 2008 Challenge, hosted by the Claremont Insitute, Li-Pei Wu urges Taiwan and China to set aside political biases and any preconceived notions in order for cross-strait dialogues to begin.

珍‧亞當斯是一位政治積極分子,也是一位社會哲學家。由於她堅持世界和平,努力解決她那個年代的許多根本問題,明顯且永遠地改變了民主的意涵,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女性。1933年,亞當斯女士說︰「文明是尊重每一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」,她的雋永名言到今天仍然引起共鳴。關於中國和台灣如何相互對待,我們也可以從亞當斯女士的名言裡獲得寶貴的啟發,從而建立一個更安全和繁榮的亞洲。

當前台海兩岸關係係建基於「各說各話」的前提。在這個前提之下,中國認定台灣是叛離的一省,也是中國的禁臠,並對台灣威脅恫嚇,無所不用其極;而台灣則相信,鑒於台灣的經濟和政治成就,台灣是一個和中國平起平坐的民主國家,有權合法立足於國際社會。在這種前提下,雙方毫無相互了解、相互接受的機會。如果兩岸能改以「相互尊重」為前提,對話之門就可能開啟,也就可能提供確保海峽兩岸情勢穩定所欠缺的要素。

相互尊重不必然意味著順服,而是一種文明的態度,藉由這種文明的態度排除輕蔑的、攻擊性的以及自私的行為。透過主動的表達尊重與敬意、退讓與妥協,禮尚往來。這種尊重包括把台灣民選政府視為台灣人民的合法代表;尊重台灣領導人就是對台灣人民的尊重。

不管大家對台灣歷史的複雜與糾葛有不同的意見或解釋,但我們都知道的事實是,經過多年的奮鬥和犧牲,台灣創造了民主。這個民主不是經由戰爭或外國佔領而來,而是由台灣人民一致的期望而產生的。民主已經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扎根,一個不可能被輕易遺忘或放棄的信念。

中國人民在個人自由、法治以及人權上遠遠落後台灣。和中國迥異的是,在台灣,意見表達的自由實質上是沒有禁區的;這種百無禁忌的言論自由有時候還會讓我們覺得遺憾。然而這正是台灣人民能夠從過去的壓制時代轉型為民主的重要元素,這種自由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,也是台灣政治體制的基石。中國仍處於「一言堂」的階段,但是台灣已經在民主的基調下「百家和鳴」。

中國應該理解,不透過民主方式的解決方案是很難讓台灣人民接受的。不管是要與中國合併、宣布獨立或是維持現狀,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他們的未來。身為民主國家的公民,台灣人有自由選擇他們想要追求的選項。

香港的「一國兩制」模式,對台灣人民沒有吸引力,中國也沒有必要把台灣人民自決與獨立劃上等號。不過中國認定台灣在現階段並沒有任何意願要和中國合併,倒是正確的認知。

中國持續不斷地對台下重手,施以經濟與政治孤立手段,以及大量對台部署飛彈的行徑,不但不能軟化台灣人民的態度,只會加深台灣人民對中國的不信任和憤恨。2003年中國對SARS疫病事件的錯誤處置,導致台灣人民也受到感染,並嚴重損害到台灣的經濟;而中國持續拒絕讓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,更普遍引發台灣人民反中國的情緒。

中國官員持續對台灣人民的恫嚇也是毫無助益的行徑。就像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沙祖康今年八月時宣稱,在台灣的議題上,中國沒有妥協餘地。他說「對中國而言,任何一寸領土都比我們人民的生命來得重要。」像如此粗魯、視民命如草芥以及對台灣的敵意,絕不可能讓中國政府贏得台灣民心,或讓台灣人民相信中國也和台灣一樣擁有相似的價值觀。

中國不能寄望能贏得台灣民心,除非他們能從政府內部進行嚴肅的調整。自由與民主絕非只是口號,而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共同理想。台灣希望看到中國能轉化為一個更開放的社會。
然而台灣對中國或中國人民並非不友善。實際上,目前大約有一百萬台灣公民在中國定居;而自1980年代中國開放以來,已有二十一萬對的兩岸聯姻,其中有九萬個來自中國的配偶住在台灣。據估計,台灣人赴中國旅遊的人數每年已超過四百萬人。

更重要的是,台灣的投資,不論金錢或技術,以及所附帶的靈活的經營能力及創業精神,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與起飛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根據一份美國政府的報告,台資企業在中國已經投入兩千四百億美元,佔了中國外來投資總額的一半。而目前台灣的資訊產業零組件,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在中國生產。

中國需要外資不斷地投入以維持經濟成長和政治的穩定,這種需求開啟了兩岸繼續合作的大門。民間的接觸與商業上的交流當然能促使雙方進一步的了解,但這是不夠的。兩岸政府高階層以及軍方,普遍存在著不信任與誤解。這種局面不但產生負面的影響,更造成了危險的政策。像去年中國制訂「反分裂法」就造成兩岸間的不安與局面的不穩定,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改變。

坦白說,兩岸若兵戎相見,其可怕的後果對雙方都是不堪設想的。中國不斷地對台灣及全世界揚言,已準備隨時視需要以武力攻取台灣,在這種情況下,任何中國的軍事冒進行動都可能引發連鎖性的災厄及不穩定。除了兩岸蒙其害之外,美國、日本和其他各國都將被捲入這一代價慘重的衝突裡,最後將肇致環太平洋地區蒙受人命損失以及經濟、政治體系的崩毀。

台灣追求和平,美國需要穩定,中國也經不起戰爭。形塑一種能創造和解、接納與了解的起點,是當務之急,因為這符合所有相關國家的最高利益。在去除任何像是合併或獨立的預設前提之下,海峽兩岸就可以開始商談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

我相信在改善中國與台灣關係上,有兩個關鍵步驟必需落實。而重要的是,在這些過程中,美國要扮演締造者和促進者的角色,以確保台海雙方能在公平、相互尊重以及平等的原則下達成並落實解決方案。
步驟一、開啟溝通的渠道

不管是經濟交流或民間交流,兩岸間都不足以建立起互信和了解的架構。要建構更穩定的關係,台灣和中國必需直接溝通。

為緩和兩岸緊張、避免誤解而導致擦槍走火,台灣和中國的政府代表舉行直接的、私下的、非正式的會談是極為必要的。這項商談不應有任何預設的條件,對於最敏感的事項和歧見應該暫時擱置,以讓商談與對話能夠持續。為了能夠坦誠的對談並且減少臆測,這一會談應該以非公開方式進行,並在中立第三地舉行。雙方應將這一會談視為讓兩岸上談判桌尋求共識的機會。會談雙方都必需同意本著容忍、互相尊重的原則來互動,並同意不借助武力解決兩岸衝突。更重要的是,這項會談都必需由雙方的合法代表來進行—這是確保決策者直接對話的唯一方法。

美國不僅應該鼓勵中國和台灣展開對話,更應該堅持啟動兩岸對話。美國雖然需要因應中東問題而分心,但仍然是世界超強,對美國來說,不讓中國和台灣之間的緊張升高,符合美國的利益。

美國必需扮演誠懇的仲裁者的角色,居中協調。因為中國和台灣的觀點南轅北轍,議題又如此具有爭議且缺乏迴旋空間,所以會談的雙方無法總是顧及對方的滿意、利益或整合選項。有美國居間協調,可以提供他們的知識和經驗,也帶進美國的願景和美國的力量及影響,從而提供美國所預見的可行選項給與會雙方,同時確保台灣和中國在會談過程中相互尊重。
步驟二、善意和迴旋空間

只要中國有誠意,必定有能力創造一個引導兩岸關係趨向和諧的環境。要展現真誠,中國可以開始對台灣人民拋出發自內心的善意。如果中國想要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負責任的參與者,她必需展示不以脅迫或武力來解決問題的意願。
要展現這種善意,一個正面的步驟就是不阻礙台灣進入國際組織—如聯合國和其相關的組織—成為參與成員或觀察員。台北已經是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,可見中國之包容台灣加入國際組織,並不是沒有先例,而且也必定能緩解台灣人民的恐懼,因為台灣人民擔心中國要把他們孤立到死角去。

中國也應該停止利用「以商逼政」的手段破壞台灣的政局穩定。台商在中國的投資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貢獻良多,這是中國人民和政府都樂見的,然而中國當局卻經常對台商施壓,要他們在兩岸議題上表態支持中國的立場。中國應該像對待其他到中國投資的外商那樣,給予台灣的投資者相同的待遇和保障。

中國應與當今台灣民選領導人接觸、對話。這項舉動將可以傳達一項強而有力的訊息,那就是中國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,並且有誠意要解決問題。不管2008年台灣人民選出哪一個人主政,如果中國不能展現他們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,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觀感是不會有所改善的;台灣人民絕不會坐視他們辛苦得來的民主體制崩解。

台灣人民極為友善、愛好和平。如果中國能採取真誠的努力,台灣人民將不再視中國為草菅人命、窮兵黷武的蠻牛,反而會開始把中國視為友善的睦鄰。

當中國逐漸轉型為更民主的社會之後,台灣人民或許有可能考慮兩岸和平合併。但若台灣人民選擇不要與中國合併,台灣對中國所衍生的友好態度,對中國只有好處。值得一提的是,任何對台灣的友善表示都將不會浪費,而會為兩岸及其他國家開創多贏的局面。這絕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。
結論

中國和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導源於誤解,而是因為基本的、久遠的矛盾衝突演變而成的。對於這樣的問題,雙方都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克制才能解決。我們可以無止境地辯論這些問題,但現在應該是停止口水戰,開始致力於和解、達成和平的關鍵時刻了。

台灣和中國必需開始對話。要確保亞洲未來的穩定,最重要的莫過於兩岸把他們的預設立場和舊傷口擺一邊,開始面對面商談。互動和對話是朝向了解與和平的大道。

對我們的子孫、我們的國家以及國際社會,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解決海峽兩岸的問題。當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有機會可以拋卻舊怨、朝和平前景邁進並改變世界,這是多麼神聖、偉大的時刻!我們切莫劃地自限或拒絕超越自私的意念,台灣隨時願意展開這一和平的進程。我們將以開放的心靈與胸懷以及「平等尊重所有的人」的原則伸出橄欖枝。我期盼中國也會有善意的回應。

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教訓,當兩岸能恢復均衡、相互尊重以及和諧,我們就能為全亞洲開創繁榮和平的未來。

No comments: